Skip to content

工程热力学

课程内容

分数构成

课程成绩=卷面+平时 无期中无小测,有一次小组合作作业(pre+报告)

课程大纲

本课程主要讲述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气体和蒸汽的性质以及过程和循环。本课程面向普通高校能源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航空航天类及土建类各专业工程热力学少学时课程。

课程资源

推荐教材/网课

资源文件

学习笔记

学习建议

一、认识工程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如何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而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规律的学科,目的是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

我之所以大谈特谈工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是因为理解一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习任务是颇为关键的。这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清课程思路,梳理知识框架,认识这门课程在自己专业知识体系的位置。以工热为例,我们应当认知到它的核心是对热能转换的研究,聚焦于热力系统的平衡态。

对一门课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这门课程看似抽象,因为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理论推导以及物理概念(如热、功、能量、熵等),但它的实际应用其实十分广泛,可以相互结合学习。学生应当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后续的热力循环与热力系统进行深入理解。你可以学习到实际工程设计中,如何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开发新型能源设备等内容。因此,我对工程热力学的认识,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是将其看作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未来工程设计打基础的关键学科。

二、关于学习方法的抛砖引玉

1.理解优先于记忆

因为工热的概念较多,在学习工程热力学时,很多人倾向于直接背诵公式和定理,但我发现这往往是低效的。首先,工热的公式繁多,最基础的表示能量(单位为J)的符号就有E(储存能)、G(自由焓)、H(焓)、Q(热量)、U(热力学能)、W(体积变化功),这还不包括它们的各种下标形式。因此,想要死记硬背是极为困难的,必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另外,热力学的很多公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背后有完整的物理意义,彼此间也存在的递进关系,许多后续出现的定理和公式往往由前面的推导得到。学习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优先理解每个公式的来源和适用条件。例如,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不同,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的符号是互通的,第二定理的推导中也运用了第一定理的内容。尤其是教材中的第二部分工质的热力性质,整个第三部分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全都是根据此推导得到的。对这些定律和公式的理解,不仅能帮助记忆,还能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考试中,约有一半的题目会直接考验你各种概念的理解,万望同学们重视。

2.结合实际应用来学习

工程热力学有很多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内容,像是朗肯循环、卡诺循环、布雷顿循环等。这些概念如果单纯从理论上学习可能较为抽象,如果只关注热力循环的p-v图,尝试去背诵各个过程会比较艰难,但如果结合实际的机械设备进行学习,比如将它们与汽轮机、压缩机或者发动机联系起来理解,就会发现更加容易掌握,例如汽轮机的膨胀过程基本是可逆绝热过程,即定熵过程。因此,我常常在学习时找一些相关的机械原理视频,结合教材和讲义中的公式分析设备的工作过程。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概念的学习其实也需要我们结合现实中的一些规律与经验,如蒸汽的热力性质、理想气体混合物与湿空气两章,如果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许会好理解很多。

3.通过图表增强理解

许多热力学过程都需要对系统的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如PV图、TS图等,也有很多记录了气体各项性质的图表。这些图不仅是解题的关键工具,也能够帮助理解热力学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这些图表与实际的学习内容是彼此反映的关系,有些很难搞懂的知识或许能借助可视化的图形来理解,而对原理的掌握也会让我们对图表得心应手。因此,我会在学习中格外关注各种图表,标注关键状态点和过程变化。通过图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过程的具体变化,从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课堂内外

暂且抛开工热,我想各位优秀的同学肯定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优秀学习方法。我在此分享一些自己对理工科课程的拙见,供各位批评指正。首先,课堂作为学校学习模式的基本单元,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大学阶段,多数人的学习时间其实是不多的,在课堂外很少自学,这就更加凸显了课堂的重要性,许多知识尽量在课堂上搞清楚,不要拖到课后,否则可能会连带着影响我们的作业完成,影响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至于如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我的方法是预习加上记笔记。在上一些比较重要或困难的课程时,我会提前简单翻一下课本,这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但是可以有效的构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上课时只要把老师讲的内容当作拼图往里面填充就行,这样也不容易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合理分配精力。而记笔记本身就是对知识框架的建立,对知识重要程度的斟酌,更有利于考试周复习。

在大学,不得不提升的就是自学能力,我的习惯是结合教材和智云或是一些精品网课。教材的逻辑极为详尽,知识脉络清晰,结合老师划出来的重点就可以有序高效地学习一门课程。

三、学习资源分享

在学习过程中,我利用了各种资源来辅助学习或复习。以下是一些对我帮助较大的资源:

1.教材

《工程热力学》教材自然是我的最主要学习资料。这本教材内容结构清晰,涵盖了热力学的核心内容,每章后面的习题也很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巩固知识。另外,认真完成课后习题无疑是必要的,大多数题目非常典型,在历年的考试的大题中都能看到相关的影子,如果你对作业有着良好的掌握,期末考试对你而言绝对不会困难。

2.网络课程与公开课

在理解一些难点时,我会查找相关的网络课程,查漏补缺。MOOC平台和B站上有很多优秀的热力学课程和视频讲解,可以辅助学习。例如,在考试周复习的时候,我提前刷了一遍MOOC上的工热速成课,它能帮助我快速的回顾整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辅助我将串联前后知识,让我对一些复杂概念(如熵的定义、不可逆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孙志坚老师在23年的复习课也讲的很好,推荐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看一看。

3.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学习工程热力学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及时记下,并在课后向老师请教,老师往往能给出更加系统的解释。另外大学时老师很少会组织习题课,即便上习题课也很容易因为间隔太长忘记相关内容。因此有必要及时向老师询问错题,避免忘记而形成知识缺漏。而与同学讨论学习中的疑问或难点,也让我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了对知识的掌握。

四、时间规划与困难克服

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时间规划的人,大学生有许多学习之外的事情非常容易打断原有的计划。不过我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一直有着大体的把控。我觉得在大学中,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及时搞懂就已经足以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我会做到之前提到的课前预习,上课尽量认真听讲,课后若是有缺漏的,就通过智云弥补。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也会将该节课的内容简单过一遍。一定不要把不懂的地方留到下节课,否则相承接的知识点会更难搞懂,打消听课热情,从而不听的课、不懂的知识就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多。

学习工程热力学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工质的热力性质中第四章的内容,这章有大量常微分方程的内容,公式本身的背后含义也极难理解。说来惭愧,一直到考试考完我也没有完全理解全部的推导过程,但是我熟练掌握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几个公式,这其实也绰绰有余了。所以在课程中碰到一些困难的内容不要感到慌张,我们要相信多数课程还是比较好掌握的。

五、“刷题”与考试周复习

我是不太推崇大学时大量刷题的,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大多数课程其实是没有刷题条件的,除了部分热门理工科课程(微积分、大物等),一些课程甚至连历年真题都找不到,很难找到高质量的题源。其次,大学的课程是通过式而不是高中的筛选式,题型往往比较固定,不考验灵活变通,将课后作业的题型吃透即可。最后,大学的课程较多,如果每门课都刷题很容易顾此失彼,在知识点掌握上我觉得认真听课比刷题效率要高得多。当然,如果有几门课实在掌握不好,刷题肯定也是有所帮助的。

考试周复习还是要看自己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核心是立足教材。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掌握较好,我基本就只是过一遍教材或者老师的PPT,然后刷一下历年题,如果准确率较高,这门课我就算复习的差不多了。如果是比较困难的课或者掌握程度差,我就会先找复习课的资源,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或知识框架,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然后通过网课或智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补足,最后再回归课本和课后习题,历年题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

六、一些简单的建议与其他

1.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

学习工程热力学时,千万不要忽视基础概念的理解。热力学的许多问题看似复杂,但如果掌握了第一、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以及热力循环的物理意义,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2.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视频讲解和询问老师的机会,能够帮助你加深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3.坚持不懈、不要气馁

学习工程热力学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要有坚持的毅力和信心。我曾多次在理解一些原理和公式时感到挫败,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总结,最终能够克服困难。

工程热力学虽然是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最终一定都能取得好的成绩。祝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积极向上,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