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传热学

课程内容

分数构成

无期中考;60%期末考试+20%平时作业+20%pre

课程大纲

  • 绪论
  • 稳态热传导的规律与计算
  • 非稳态热传导的计算
  • 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 对流传热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基础
  •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 相变对流传热的计算
  • 热辐射基本定律和物体的辐射特性
  • 辐射传热的计算
  •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课本不需要掌握的内容:3.4;6.3;6.5;6.6;第11章;第12章不考

课程资源

推荐教材/网课

资源文件

学习笔记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PDFs 下载笔记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PDFs 下载笔记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PDFs 下载笔记

学习建议

传热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传热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作为我们能源学子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一道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三架马车”。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中的传递过程,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传热方式的物理机理、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方法,了解影响传热效率的因素,如材料的导热系数、流体的流动状态、辐射表面的性质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运用传热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如优化散热系统、温度控制、提升保温性能等。

至于其学习方式,将从以下三各方面展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理解,还可通过实验室的动手实验来验证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为什么传热学(甲)与热工实验II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上课的原因。我们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如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热工实验课上都有相应的实验与其呼应。借助相关实验,可以有效加深我们对传热现象的理解与相应公式的记忆。

构建知识框架。传热学中有许多公式需要我们理解或记忆,尤其是对流传热部分,面对传热学中众多的概念、公式和模型,可以使用做笔记或思维导图(如Mind Master)来构建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在解题时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讨论与合作学习。《传热学》中定理与概念比较多,尤其是辐射传热部分,可以与同学或舍友在相对闲暇时,互相提问一些基本的概念,检查彼此对相关内容的熟悉与掌握程度。

学习传热学的资源与工具有很多,例如:

教材、PPT与参考书。陶文栓编著的《传热学》第五版是当前我们学院普遍使用的教材,此外另一本英文版传热传质学也非常不错,可以互相参照使用。陶文栓版传热学,内容全面且非常详细,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静下心通读一遍,有利于帮助我们对传热学这门课程构建起全面而细致的知识体系框架。老师授课PPT也是主要基于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纲挈领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参考书与习题解答可供我们使用,但私下觉得课本内容与课后习题已经足够了,在对一个传热现象或习题没头绪时,可以借助一下参考书与习题解答里面的解题思路与过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网络资源。听同学们说MOOC与B站上有一些不错的网课,或可尝试一下。

老师与同学。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老师们普遍也都会积极地回应,同时可以与一些老师熟悉起来,对于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与日后选择导师都是有帮助的。同时,与同学交流沟通,有时也会收获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

关于规划与管理:

简易式预习。在老师讲授某一部分前,可以适当预习,这有助于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避免跟不上老师节奏甚至不知其所云的情况,同时可以对重点难点位置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不至于在老师授课时忽略重难点或分不清主次。当然,也不需要预习地太细太深,一方面是课程比较多,自己“啃骨头”可能要耗费掉不少时间;另一方面,以免预习太过细致,感觉自己已经完全理解掌握,导致课上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述。

灵活的时间管理。每天、每周或是每个月都合理安排相应的学习计划,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免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混沌式”学习。当然,设定计划是为了约束自己往更好地方向发展,而不是禁锢自己、给自己施压,某天或某个时间段对规划时间表上的某门课程实在提不起兴趣,不妨灵活变通一下,换个科目,或许有更高的效率。

定期回顾与调整。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学习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与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这种灵活性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决策。

困难与挑战:

在这门课程中最大的挑战我认为是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者说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全面分析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问题,以期给出接近于真实情况的解答。比如,曾经在辐射换热部分碰到这样一道题,要求算出太阳能辐射板与周围环境的换热量,此题需要全面考虑辐射与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还应根据辐射板的放置位置与方式选择合适的对流换热公式,以得到接近于实际换热量的计算结果。像这样的贴近生活的例题,难点在于综合考虑所有可能存在的换热方式,并根据物性选择合适的经验公式。

面对这种习题,初次接触难免会有遗漏或公式选择失当,这在所难免。可以寻找一些与之相似的题目,甚至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与老师或同学们自由讨论,接触次数多了也自然考虑地更加全面而准确了。

“刷题?”与考试周:

“刷题”作为一种应试策略,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不应该将其视为一种考试周的复习手段。

传热学的考核方式,分值主要集中在填空与简答部分,计算题分值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且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定量化应用,难度并不大。因此,与其花大把时间来刷题,不如复习一下相关概念,疏通一下课本或课件,或许效率更高、收益更多。

主要内容是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三部分,大家在平时学习以及作业中,可能会感觉这门课很难,主要是因为有大量复杂的公式,但实际上考试和平时作业是存在差别的,那些复杂公式是不需要大家记忆的,考试中大题大家可以参考历年卷和回忆卷,每年考的题型都差不多,大家可以进行针对复习;但是像基础概念的公式还是需要记忆的;其次,考试的时候也是主要考察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考题也经常会考生活中的现象,需要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所以平时也是希望大家认真听课,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会经常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教授知识。